在全球经济复苏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浪潮中,各地的中小企业如同黑土地上的小巨人,展现出无穷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尤其在黑龙江省,一批小巨人企业积极转型,专注于高端市场,以独特技术和高质量产品逐步崭露头角,成为产业链中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哈尔滨电碳厂有限责任公司逐步舍弃过去年销售额两三千万元的低端商品市场,转而专注于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石墨等中高端产品,决心加快转型。电碳厂的老员工刘兴国感慨道:“这事做起来可不容易。”其实,研发新材料失败是常有之事。最初,员工们对失败还能保持耐心,但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质疑的声音也逐渐升高,甚至有的人觉得这是一种“瞎折腾”。然而,随着坚持和努力,电碳厂终于在一次次试错中找到了方向,扭转了局势。
“传统市场趋于饱和,挖掘细分市场、练就独门绝技,才能有更大发展。”公司董事长董直强明确说。正是这种坚定的转型思路,让电碳厂在现代市场中为其未来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当前,电碳厂不仅在工厂车间加班加点生产航空发动机的配套产品,还逐步在国内市场形成了数款自主研发的产品,实现了国产化替代的目标。
随着电碳厂成功转型,黑龙江光电领域的其他小巨人企业亦在不断探索与创新。哈尔滨芯明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纳米级精密定位产品的研发,其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半导体、光学仪器等高技术领域。公司董事长陈峰在展厅中自豪地介绍他们的压电快反镜产品,这一产品为高速运行的卫星与地面的光束对准提供了出色的解决方案。
“搞研发,首要是耐得住寂寞。”陈峰在企业成立的十多年间始终聚焦特定领域,努力形成技术优势,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面对高竞争的市场环境时,许多小巨人企业的背后都有着坚持和创新的精神。哈尔滨瀚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伯伦形象地比喻:“创新就像跑马拉松,难在坚持,不能怕摔跟头。”该公司的基本的产品“安可晶”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历经了一段长时间的研发,最终成功上市,产品已覆盖全国500余家医疗机构。
哈尔滨科学技术创新城的兴起为这些小巨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里集合了78所高校和120家独立科研院所,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企业的成长离不开高校的支持与合作。黑龙江地区的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哈尔滨新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在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研发光学解决方案。这家企业是由哈工大孵化而来的,十几年来在光学系统模块设计等领域开发了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
而哈尔滨海邻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则通过校企联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成立智能社会治理信息服务产业技术研究院,并开发出多款市场欢迎的产品。
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小巨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土壤,加速了企业的成长,形成了强大的智造链。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小巨人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黑龙江省科技局通过种种资源的集聚和服务的集中,为企业减少了成本,推动了技术溢出,鼓励企业社区的形成。
例如,微厘空间低轨卫星系统的成功发射就是依托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的整体集聚效应。在黑龙江新区,随着工大卫星的迅速发展,已聚集了40余家航天卫星领域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政府的政策支持不仅助推了航天卫星产业链的发展,也进一步夯实了小巨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黑土地上的小巨人们以小体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正如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魏枫所说:“东北全面振兴需要千军万马的中小企业发挥出更大作用。”这些小巨人企业凭借专注于细分市场的策略和持续的科学技术创新,为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然而,他们在崛起的道路上仍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研发投入以及人才短缺等问题。为未来的持续发展,这一些企业必须继续保持创新精神,加快技术更新,拓展市场范围。此外,企业也应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开拓更广泛的市场,以应对一直在变化的全球经济形势。
通过对哈尔滨电碳厂、芯明天科技、瀚邦医疗科技等一批小巨人企业的案例分析,我们正真看到了黑龙江省在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潜力和活力。这一些企业不仅体现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也为整个国家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根植于黑土的创新基因,正是推动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展望未来,面对此起彼伏的国内外形势,小巨人们如何继续攀登高峰,可以让我们共同期待与思考。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